X 关闭
冬病夏治“三伏贴”,中医养生“治未病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三伏贴,又称“天灸”、三伏灸,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、儿科疾病、风湿骨病、消化系统疾病等,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、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,中医辨证为虚寒证的其它疾病、亚健康状态等。
三伏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防治疗法,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。三伏贴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,是中医学、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。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,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,即在每年三伏期间,特别是头伏、中伏、末伏这三天更佳,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,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,通过经络、穴位刺激机体,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潮红充血,甚至发泡预培人体之阴阳,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功能、增强人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的作用。
“三伏贴”适应症:
1.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咽喉炎、慢性咳嗽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新冠阳后咳喘、体虚易感冒者。
2.消化系统疾病:虚寒性胃痛、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慢性结肠炎等。
3.风湿骨病:肩周炎、颈椎病、腰痛、骨关节炎、脊柱炎等表现为阳虚寒盛者。
4.妇科疾病:虚寒性痛经、产后头痛、体虚腰痛、宫寒、月经不调、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。
5.小儿疾病:表虚易感冒、哮喘、慢性咳嗽、咽炎,鼻炎等。
6.亚健康调理(治未病):新冠阳后调理;阳气不足引起的失眠、抑郁、焦虑、手脚冰凉、怕冷及免疫功能低下、亚健康、慢性颈肩腰腿痛、风湿性关节炎等。特别是:阳虚体质——以怕冷为主要表现;气虚体质——以体质虚弱、容易疲劳为主要表现;痰湿体质——以虚胖为特点,容易出现困乏、疲劳、多汗且黏、便溏、苔腻等症。
“三伏贴”贴敷时间(每伏的前三天):
初伏:7月11日-7月13日
中伏:7月21日-7月23日
闰中伏(加强贴):7月31日-8月2日
末伏:8月10日-8月12日
“三伏贴”相对禁忌症:
三伏贴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,但所用配方有些中药药性峻烈,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,故孕妇、年老体弱、3岁以下的孩子(皮肤比较娇嫩,容易引起感染)以及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。皮肤长有疱疖或破损,或患有咳喘但是伴有发烧的患者、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患者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、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都不适合使用三伏贴法治疗。三伏贴所采用的药物均为温阳散寒的中药,故热性疾病,或者阴虚火旺的人群,均不宜使用。
“三伏贴”注意事项:
1.成人一般贴2-4小时,儿童贴1-2小时。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,时间可适当延长,一般小孩及皮肤较嫩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。贴后皮肤有发热感,灼痛感,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,但以能耐受为度。有的人会有刺痒的感觉,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;还有人会出现红、肿、热、痛,敷贴时若有发泡现象,属正常反应。皮肤发泡后应保持局部清洁,避免感染。一般对小的水泡,可待其自然吸收,或外涂烫伤膏、红霉素软膏等。若出现大的水泡,应到医院作局部处理。
2.敷贴期间,避免食用寒凉生冷食物。不要吃肥甘厚腻、生痰助湿的食物,如牛肉、鸭肉、鹅肉、油炸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,禁食海鲜等易发物。
3.贴敷时要固定好药物,避免剧烈运动,防止因出汗而导致药物脱落,造成敷药时间不够,影响疗效。
4.贴敷后尽量减少在温度过低空调环境下的逗留时间,避免皮肤毛孔遇冷后收缩,影响药物的渗入。
5.在取下贴敷产品后,不宜搓、抓、挠贴敷部位,以免损伤皮肤而致感染。
6.三伏贴作为一种辅助疗法,不能替代患者原来使用的药物,故患者原有药物不能随意停用。
“三伏贴”贴敷地点及咨询电话:
地点: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“治未病门诊”(门诊楼3楼)
电话:022-29262160
审核:吴秀春校对:刘淑霞编辑:王灏林
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公众号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订阅号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2015-2022 世界科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琼ICP备2022009675号-1 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